不延綿的景與微光 ── 第二章 借光

當代社會場景中,我們已經無可避免地被極為巨大且扁平的數位化訊息所包圍,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也逐漸的被收斂在釋放訊息的特定平台與裝置中,成為某種訊息的編碼。不過十多年的光景,人手一機甚至數機已是既成的現實,行動網路將幾乎所有零散的資源近乎主動地匯集到我們的眼前,最終生成難以擺脫的依賴以及落入科技的衍生物與個體間的支配關係。而這樣的依賴與被支配,催化了某種當代社會的欲罷不能與狂飆後失速,以及,麻木於一方方螢幕與流瀉出來的光。

 

| 藝術家 謝佑承
關於技術、身體與視覺的探討,其作品乍看因循了一般人對新媒體藝術的傳統認知—科技感、燈光效果以及相對冷調的視覺語彙。

在作品裡一切可見的視覺效果中,皆為某種土炮工法作為對科學技術在特定範疇下的擬仿與對抗,在特定條件下,虛擬的「高科技」藝術表現,會立即被拆解成空間裝置—而且是質地不全然精緻的那種。其作品擴張了觀眾對既定場景的成見(因為經驗而生的)的擴張,使觀眾不僅落入藝術家在作品中精心布局的視覺誤區以外,更強烈的是那肇因於個體既有經驗進而自我生成腦補擴增的「實」境幻覺裡。

| 藝術家 黃于珊
作品質樸而輕柔,其抽象化的作品畫面,以一種很幽微的語法輕薄地在畫布上應答著藝術家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原於生活的呢喃細語。

作品裡,我們不見顯眼爭艷的色彩,畫面裡充斥的多是接近黑灰白色的各種不定形式,藉此,她騰出了些許觀眾可以優游想像的虛的場域,而這個場域對應在當代都市人的生活裡是難能可貴的—某種生活裡的留白。於是乎,于姍藉由畫作騰出來的空間,便如暫時的遁隱之所,如那於巷弄裡偶遇,不知打哪來掠過眼前的肥皂水泡泡,短暫連繫、補縫了現實中生活與想望的懸缺,望眼欲穿地,又如海市蜃樓。

 

此展兩位藝術家,前者著墨於因科技習慣而生成的幻覺與錯視游移,後者在則將視野定焦回現實,以抽象的對答呼應著關於生活的種種,兩人皆同時以某種涉及不精準的操作語彙,擴張了關於生活中的詩的書寫可能,而所謂之借來的光,便是那構結多重敘事邏輯裡的不定型介面,在虛實間明明滅滅。

 

文/蔡士翔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