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延綿的景與微光 ── 第五章:另一種無聲的喧囂

《另一種無聲的喧囂》的參展藝術家,分別是畫面極具破壞力的林弈軒與有著水墨訓練的陳念瑩,兩人聚焦的視野,皆是日常場域中,那些可能已經因為過度起眼而不被正視的視覺符碼,所謂「俗」與「艷」且普遍美學邏輯以外的各種視覺樣板,然後再藉由個別創作面表現上的不同手法,拆解與重新詮釋、組裝這些日常(現實與虛擬)符號,挑出對於當下社會環境的對抗性與重新詮釋的空間。

兩人相異的是,弈軒著眼的視線範圍是框限在渲染於網路虛擬世界的「B級品味」—那些易懂、俗氣、黑色幽默,甚至有些下流的品味;而念瑩則是沉浸於某些特殊現場,如檳榔攤,從第一現場捕捉此類的視覺符碼,進而重新編纂進自己訓練有素的紙本畫面裡,以嚴謹的手法料理這些生猛辣俗的語言。這些物質與文化狀態,正是構成臺灣在生活狀態上半野半規訓溫熱日常的養分。

| 藝術家林弈軒
弈軒的創作取徑,是落於虛擬世界的傳播以及螢幕的顯影基礎上,影像的傳遞,是涉及不斷、不斷的複製過程,而「事實」本身也已被支解重組後才來到我們的螢幕面前,藉由這類低級趣味以及壞品味(Bad Taste),藝術家意圖提出對當代社會習慣資訊接收邏輯的反問,以及顯影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迫隱身但事實上卻極為強大且真誠的語言。

| 藝術家 陳念瑩
直接的親入社會的特定現場,在現場重新組織關於這類形式語言。作品中所揀選出來的視覺符號,對一般人而言其實是平凡到無以論述的地步,就是俗,艷,充斥在臺灣各級城市中的各個日常角落,如檳榔攤、金紙上的符號、冶豔的霓虹燈、褪色的卡點西德、諾大的標楷體扛棒……等族繁不及備載。這種形式語言以及品味多位處於某種文化滯後(culture lag)狀態底下,在這個狀態底下的特定生活場景,是混雜且各自爭艷的,

文/蔡士翔

作品